导航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整形案例 >

2025植发市场问题多,大麦微针、新生植发遭投诉

2025-07-15 作者 :三品整形网

前言

脱发,这个曾经被视为中老年人专属烦恼的问题,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年轻群体。“人间蒲公英”“别人脱单我脱发”的调侃在社交媒体上流传,背后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随之而来的乱象。近年来,植发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,但与此同时,相关投诉量也直线攀升。虚假宣传、技术不达标、服务不透明等问题,正让这个本应帮助人们重拾自信的产业蒙上阴影。本文将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植发行业的乱象,揭示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监管漏洞,并为消费者提供一份必要的警示与参考。


一、年轻群体的脱发焦虑与植发市场的畸形繁荣

脱发,已不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,更成为年轻人焦虑的源头。社交媒体上,“发际线后退”“头顶稀疏”的讨论层出不穷,随之而来的是植发市场的畸形繁荣。据统计,近年来植发机构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,广告宣传中“毛囊成活率95%以上”“终身不掉发”等承诺屡见不鲜。在这片看似光鲜的市场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陷阱。

以湖北武汉的周女士为例,作为一名网络主播,她对形象的要求极高。2023年3月,她在直播平台上看到武汉大麦微针植发医院(以下简称大麦微针)宣称可免费试种200个毛囊单位,且“毛囊成活率95%以上,植发终身不掉”。被这些宣传吸引的周女士来到机构,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“毁我形象”事件。

“咨询时医生告诉我,200个毛囊单位相当于一个硬币大小的面积,如果植整个发际线,大约需要1200到2000个毛囊单位。” 周女士回忆道,她本以为自己只需要剃少量头发,却没想到医生未征得其同意,便直接剃掉了后脑勺接近整个手掌大的面积。“我的头发接近70公分长,本来头发就稀疏,一下子剃掉这么多,让我无法见人、无法工作。” 更令她绝望的是,试种的头发最终几乎全部脱落,当初承诺的“终身不掉”沦为谎言。

周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。她愤怒地表示,大麦微针的医生“按植整个发际线的需求进行剃发”,显然是为了逼迫她当天交钱进行更大面积的植发。试种失败让她彻底失望,最终不得不辞去工作。尽管大麦微针后来提出免费植发际线并赔偿其离职期间的薪资,但截至2023年4月27日,周女士仍未拿到赔偿。


二、虚假承诺与二次伤害:新生植发的“失望果”

与周女士的遭遇类似,广东深圳的乔先生也曾在植发机构遭遇虚假承诺与二次伤害。长期受脱发困扰的乔先生,在咨询多家植发医院后,选择了深圳新生医疗美容门诊部(以下简称新生植发)。“新生植发的医生特别热情,承诺植发成活率在95%—98%,且如果果不满意还可以退款。” 这些承诺被乔先生视为“救命稻草”,他于2019年11月花费近2.5万元进行了植发,并额外购买了5000元的头发养护套餐。

术后果却远低于预期。“植完后,头发确实长出来了,但过了没多久就开始掉,逐渐越掉越多。” 乔先生向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展示的近照显示,如今的他头顶裸露的头皮清晰可见。新生植发给出的解释是“掉发是正常的,一年后就好了”,但乔先生发现,一年后植发的头发非但没有停止脱落,反而愈演愈烈。

在乔先生提供的《毛囊种植承诺书》上,新生植发明确承诺“术后移植毛囊成活率可达95%以上”,并保证“如果客户在本机构完成手术1年,经鉴定确认终移植毛囊的成活率低于95%,本机构承诺可为客户进行一次免费手术修复”。当乔先生提出退款要求时,新生植发却拒绝履行承诺,最终在《中国消费者报》的介入下,同意退还1万元。

乔先生的遭遇揭示了植发行业普遍存在的虚假宣传问题。 机构往往以“高成活率”“终身不掉”等承诺吸引消费者,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兑现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植发果的鉴定标准本身存在争议,为机构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。


三、毛囊成活率:难以量化的“商业指标”

植发果的核心指标——毛囊成活率,究竟该如何判断?中日友好医院毛发移植中心医生冯苏云指出,“手术和毛囊成活率不是一个概念,比如做10台手术10台成功,那么就是百分之百。做一台手术,移植100个毛囊,有95个毛囊成活,成活率就是95%。” 这意味着,机构所谓的“成活率”可能存在夸大成分。

更关键的是,冯苏云医生强调,毛囊成活率目前无法精确计算,仅是一个科研指标,而非临床观察指标。“临床上很难鉴定毛囊成活率,实际毛发移植多数不是在寸毛不生的头皮上进行的,无法直观去计算毛囊成活数量。”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吴良才也指出,植发手术更多是在毛发稀疏的头皮上进行加密,因此难以进行成活率的医学鉴定。

冯苏云医生还纠正了“植发头发终身不脱落”的误区。“植发一般选取后枕部的毛囊,头发质量比较好,但存活时间基本是跟后枕部的头发保持生长步调一致。” 这意味着,植发的头发也会经历自然的生长周期,并非“永久不掉”。

这些专业观点揭示了植发行业的真相:机构宣传的“高成活率”“终身不掉”更多是商业噱头,而非科学依据。消费者在选择植发机构时,应保持理性,避免被虚假承诺误导。


四、监管缺失与行业乱象:亟待破局

植发行业的乱象背后,是监管缺失与行业标准的缺失。目前,中国尚未出台统一的植发技术规范与果评估标准,导致机构在宣传上缺乏约束,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。

以大麦微针为例,其医生在未征得周女士同意的情况下剃掉大面积头发,属于典型的服务不规范行为。而新生植发则通过模糊的“成活率”承诺与二次手术压榨消费者,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才做出部分退款。这些案例都反映了植发行业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失范现象。

如何破局?

  1. 加强行业监管: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植发技术规范与果评估标准,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。
  2.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: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植发果进行评估,避免机构自说自话。
  3. 提升消费者认知: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植发的真实情况,避免盲目追求“完美果”。

植发本应是帮助人们重拾自信的手段,而非制造焦虑的源头。唯有行业自律与监管加强,才能让植发市场回归理性,真正服务于有需求的人群。

相关资讯
广告 广告 广告